上个月底,记者到江苏昆山参加济宁市汶上县举办的文化“两创”交流活动,到昆山实地学习,颇受启发。
(相关资料图)
2022年GDP超过5000亿元,综合实力连续18年位居百强县市之首,经济总量超8个省会城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县级市昆山,无疑是全国县级地区经济发展的标杆。对于不少县市区而言,向全国百强县第一名学习,什么可以学?是值得深刻思考的。
经济实力或许学不来,但敢想敢干的魄力可学。行走在昆山,街头的标语中有一个出现频次较高的字:敢。这个字可以称得上是构成昆山精神内核的一个重要元素。一本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的书上记着这么一件事:改革开放初期,作为首批来昆山投资建厂的企业之一,上海金星电视机公司落地时只能按约定投资额的十分之一进行投资。昆山政府不惜借钱融资,才保证项目顺利建设。仅仅两年之后,工厂便创造出上千万元的产值。也许放弃合作会是个更加安全的选择,但当地政府清楚,若想发展经济就必须有冒险动作。
利益和风险总是相生相随的,安于现状不敢冒险就只能永远“吃土”。实力不强,有什么资格扭扭捏捏?有什么资格在自己给自己设置的条条杠杠里养尊处优?不敢冒险反倒是最大的危险。后进地区倒不如打开思路放手一搏,成则荣,败不耻。试想改革开放初期,昆山也是一个小且落后的农业县,不正是凭着一股敢想敢干的魄力,才点亮了今天的光环吗?
政府敢为,企业才敢干。听当地企业家讲,目前,搭载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超高能量密度固态动力电池的试验车辆,续航里程达1083公里,创下全球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新高。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家今年刚刚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公司,在落户昆山的两年多时间里,没有为当地创造实质性经济效益。企业负责人感慨:“昆山依然全力支持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肥沃的土壤。像我们的同行者一样,一路陪伴。”
具体做法或许学不来,但抢抓先机的敏锐可学。记者到昆山时,正赶上当地正在举办一场元宇宙国际装备展。百度希壤元宇宙、联想LenovoOVX数字孪生方案、海尔卡奥斯BaaS引擎工业大脑……纷纷亮相昆山国际会展中心。
数字经济,即未来经济。抢下“先手棋”,昆山始终快人一拍。当别的地方还在虚拟现实产业面前深思熟虑、踟蹰不前时,微软中国首个工业元宇宙应用中心项目已落户昆山,HPE国际数字创新谷已正式开园,云昆大厦首批30家元宇宙产业知名企业也已顺利入驻……昆山已经将元宇宙培育成一条新的产业链、一个新的增长极。
抢抓先机,让新兴产业实现“从0到1”的无中生有;执着实干,才能让既有产业实现“从1到100”的由小到大。当初,昆山招商人员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拆开,将其中的1000多个主要零部件与昆山本地产业一一对比,针对“哪些还不能生产”进行补链招商,从而构筑起一条规模宏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昆山“拆笔记本电脑招商”的做法放在外地不一定合适,但其中彰显的为了招商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道尽千言万语的专业与执着精神,却放之四海皆准。“学霸”尚且如此,“后进生”还有什么理由躺平?
区位优势或许学不来,但善于借势的智慧可学。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优势,善于借好这个“势”,无疑是实现城市蝶变腾飞的重要一招。
记者到昆山时,当地刚刚开通了地铁——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横跨昆山城区,西接苏州唯亭,东在昆山花桥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无缝对接,在国内首次实现跨省轨交系统的无感换乘。当从出租车师傅口中得知这个消息时,记者又为之一振。一头连着上海,一头连着苏州,区位上的左右逢源无疑是昆山最大的天然优势。从上世纪80年代承接上海企业落地起步发展经济,到如今屹立于全国百强县榜首,昆山一直没忘记借助区位优势。
有一个比喻非常形象:如果把上海比作一个“大齿轮”,昆山就是一个“小齿轮”,大齿轮转动一圈可以带动小齿轮转好几圈。苏州和昆山通过地铁、高铁等现代交通网络与上海紧密相连、同频共振,无疑对长三角一体化都具有实质性和开创性的推动作用。每一个到过昆山的人或许都应该思考:我们的“大齿轮”是什么?是文化、生态,还是人口、交通或其他?如何充分卡进这个大齿轮,带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汶上县以“文化”作为切入点,南下经济高地开展交流活动,借助文化的高度融合性特点拉近两地距离,从而学习当地发展经济的经验做法,不失为一条可鉴路径。活动立竿见影,7月6日,仅一周之后,就已经有昆山企业到汶上实地考察文旅产业项目,围绕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文化IP打造等方面提出宝贵建议与合作意向。目前,至少还有12家昆山企业表示,将找合适时机赴汶上实地考察。(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浩奇 报道)